记者袁圆
绿浪千层,稻香阵阵。在湘东区排上镇梅林村水稻制种田里,收割机轰轰作响,运粮车辆络绎不绝,制种户杨业明和十余名农户正在抢收繁种早稻,他们的脸上既流淌着晶莹的汗水,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演绎了一幅现代“农耕图”。
种业发展水平关乎一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命脉。湘东区杂交水稻制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初具规模,年均制种面积达16万至18万亩,占全国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2.5%以上,其中南繁制种面积15万亩以上,丰收年亩产量达200公斤,年生产种子近2600万公斤,占全国南繁杂交水稻种子供种量的85%,形成了本地、南繁和外埠“三位一体”的制种产业格局,2021年本地制种面积已达4.58万亩,打造出一个全国种业20强(排名第7)A证企业和一支近万人种业科研生产大军。
水稻制种看南繁 南繁制种数萍乡
自20世纪70年代踏上南繁之路以来,40多年间,像候鸟一样往返海南和萍乡的数以万计的湘东制种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凭着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过硬的技术,实现南繁制种业一套高质高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体系,在制种业一枝独秀,为湘东赢得了“杂交水稻制种之乡”的美誉。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代湘东制种人何志军、戴扬、王仕明等以更加先进的技术,促进南繁杂交水稻制种向更高目标进发。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市在海南发展的制种企业“抱团发展”。2005年10月,由制种大户张少虎发起的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将我市在海南制种的散户联合起来,并与他们签订合同,收购他们的种子。随后,制种大户何志军在三亚成立了春蕾(海南)种业公司,带领另一批制种散户走上了集约化经营的制种产业新路。同时,又陆续成立了萍乡市杂交水稻制种协会和多个制种专业合作社,使我市种业形成了“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再到“农户+基地+技术服务”的制种产业链。这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为湘东种业的发展壮大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更是将建设“种业大市”作为奋力推进“五区”建设、打造“最美转型城市”的重要工作来推进。在今年江西省优质稻展示会上,萍乡市政府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水稻育种科研、种业体系建设、决策咨询、基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以及农产品检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下一阶段,我市将以湘东区创建国家现代产业园为契机,重点加强湘东、莲花、芦溪、上栗等优势区域良种繁育基地的规划建设,以湘东区麻山镇、排上镇、东桥镇、腊市镇为制种核心区域,辐射带动全市实现适合发展制种产业的县区全覆盖。
聚力打造种业强市 夯实“中国饭碗”基石
正是因为数代湘东制种人的耕耘不辍、两地发力,2021年4月,湘东区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在排上镇,以水稻制种为主导产业;中国水稻研究所早稻研究中心、优质稻展示会举办地两块国字号招牌相继落户湘东。
湘东区建立“政、经、学、研、企”融合发展机制,通过政府给政策,学校为企业提供创新创业型高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种业研发、地方经济。并将“育繁推”结合起来,促进科研单位的育种要素、人才、技术向企业流动,力争实现从“种稻卖米”转向“育种卖种”,延长产业链条,抢占产业制高点。同时,在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院士基地(五陂镇)和天涯种业研究院(麻山镇)设立两个种业教学培训基地,创新种业人才培训方式。充分利用好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萍乡分院、国家级“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萍乡综合试验站点”、省级“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赣西高产示范片推广站点”以及颜龙安院士品牌效应,建设科研试验平台与基础设施,改善科研环境条件。
为了让农民安心制种,助力农业增产增效,湘东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向种业公司、制种专业合作社和制种大户流转;加强国有资本与实力较强的种业企业的合作或合资力度,打造种业集团公司,参与江西省赣兴种业发展基金,逐步将基金规模增到3亿至5亿元;加大企业融资扶持力度,优先满足制种主体多元化信贷需求,争取将种业公司纳入财政惠农信贷通支持范围,全力支持制种企业融资贷款,最大限度地降低贷款利率;实施制种补助政策,对制种主体在国家稻谷补贴的基础上,按在湘东区范围内200亩及以上的制种面积分等级给予不少于100元/亩的补助;实施制种保险补贴,将现有赔付上限1500元/亩提高到2000元/亩,落实水稻制种补充商业保险补贴。
过去的十年,湘东人民在稻种的改良与发展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进入新时代,湘东人民意气风发、激情满怀,朝着优质、高产、多抗的方面繁育出更多的好稻种,水田里那一棵棵茁壮成长的秧苗,承载的是那个越来越清晰的“禾下乘凉梦”。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