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汤丹
沿着最美旅游公路——芦万武旅游公路走进武功山脚下的万龙山乡桂花村,绿树掩映,道路整洁,生机勃勃,犹如一幅温馨的油画,美丽而平静。和村容一样温馨的,还有来自村办公楼内孩子们的如花笑靥。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桂花村的孩子不约而同地奔向同一个地方——位于村办公楼内的桂花村留守儿童学校。在这里,他们可以上书法、绘画、音乐、国学、劳动教育等课程。留守儿童学校仿佛就是第二个“家”,快乐而温馨。
桂花村的大多数男女青年均外出打工,留下的子女由爷爷奶奶照看。一到节假日,孩子们就放任自流,安全和学习都得不到保障。为让留守儿童得到关爱、增强学习兴趣,村党支部渐渐有了创办留守儿童学校的念头。
2018年10月,桂花村试办留守儿童学校。由于没有专用场地,未定期开课,来上课的留守儿童并不多。真正让大家产生积极性,源于2019年春节期间:村里的出国留学博士后谭文芳及在北京工作的谭文亮,在村里开办了为期一周的留守儿童英语培训班。此后,孩子们的兴趣高涨,前来留守儿童学校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2019年,村党支部将村办公楼的两间办公室改造成留守儿童学校,为全村近30名留守儿童开设课外课堂,提供校外监护、学习辅导、特长培训、亲情互动、心理抚慰等多种服务。
有课堂,就有教师。在留守儿童学校,任课的教师多为本村退休教师、退休干部及热心公益且有一技之长的退伍军人。该村的老党员、“赣鄱先锋”刘政生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每周志愿带领孩子们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孩子们也喜欢和这位70多岁的刘爷爷一起学习交流。今年9岁的周妍熙是华云学校四年级学生。每个周末,来留守儿童学校已经成为她的习惯。“我喜欢来留守儿童学校上课,上过书法课、国学课,以后还会上其他的课。”周妍熙说。
除了开设课外兴趣班,桂花村留守儿童学校还全面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将劳动教学的基地搬进了武功山牧歌农场。老师带学生除草、种菜、浇水,尽量让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同时,还会加强防溺水和交通安全教育。
和桂花村一样,每逢双休日,武功山下的蔡家、石溪、麻田、茅店、东坑的留守儿童学校,都会上演同样温馨的场景。据悉,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下辖万龙山乡和麻田办事处,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占50%以上,留守儿童数量多。近年来,景区管委会引导各村创办留守儿童学校,一部分经费由管委会拨付,其他部分由芦溪县关工委、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关工委和村里自筹,截至目前共创办留守儿童学校6家。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