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萍乡头条客户端讯 罗建华、周莹报道:初冬时节,走进安源区丹江街丹江村,如同置身画廊:一栋栋乡村民居高雅别致,一条条进村大道宽阔敞亮,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河流像飘带一样绕村而过……安源区描绘了“三区同振 城乡融合”美好蓝图,丹江街因势而进,推进城乡融合,探索出促进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子。
推进产业融合 拓展更多富民增收路径
步入丹江村,一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展现眼前,一眼望去,观景台、休闲小广场、帐篷营地、生态停车场等设施一应俱全,以家庭为单位的露营拓展区和美丽乡村景点相辅相成。沿着村级公路一路向前,一路上丰富多彩的乡村景观和基础设施,让人深刻体验美丽乡村的“一步一景,景景动人”,处处是梦想中的模样。
“我是乡村振兴的见证者、参与者,乡村振兴给村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无论是产业,还是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丹江村党委书记张德贵一直带领村民探索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作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要千方百计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想方设法改善村容村貌,探索更多富民的路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破解城乡融合,必须依托产业振兴。该村保留丹江村前景合作社原有种养、渔业的基础上,发展了新产业新业态,结合“绿色+农文旅”理念,引进萍乡城区周边的乡村振兴管理人才及资金等,深入挖掘特色,采取“村党委+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了“乡村振兴实践拓展基地”,形成了一个集乡村休闲、拓展研学、民宿餐饮等为一体的近郊旅游点。“在政府的主导下,丹江村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确定了以发展附加值高的生态产业作为发展方向,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之路。每逢节假日,前来游玩的游客人潮涌动,村民的收入逐渐增加。”
从基础农业向都市休闲农业的融合,折射出丹江村培育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创新。“当初,我们村前景合作社发展蔬菜种植,成本高,收入低,后来,我们从外面引进优质玉米、南瓜等品种,发展生态玉米采摘项目,采摘生态玉米可以从4、5月持续到11月,玉米的价格提升到6元/斤,还可以用加工的玉米、南瓜喂鱼,发展生态养鱼,鱼的价格提升到15元/斤,仅村里的合作社的种养项目可增收30万元,村里通过招标,盘活了三友生态食府,引进了萍乡餐饮人才,一年的租金达120多万元,还安排了多名村民就业。我们村还开拓了生态市民农园、乡村振兴实践拓展基地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了强村富民,每年为村民发放各种节日福利、用于村里民生工程的建设等费用达300万元。”张德贵表示,“我们将通过以产兴村,以村助产,产村融合,做好产业升级,联农带农,提高村民收入,建设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聚焦宜居宜游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走进丹江街联星村,只见平坦整洁的柏油路直通农家,现代简约的新民居井然排开,太阳能路灯照亮村头巷尾,新建了足球场、文化广场、安源湖环湖生态圈等,近看,花儿淡雅清幽;远看,绿树茂密成荫。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