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文怡、龚婷、实习生文采伊扬
在“工运摇篮”萍乡,有个远近闻名的“劳模摇篮”——安源煤矿采掘二区,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今,这里已陆续走出了21位全国和省、市劳模,并历经五代传承。目前,王湘萍、丁建刚、张来清等劳模仍在采掘或生产一线传承和弘扬着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成为广大矿工心目中的标杆,也成为萍乡独有的一面旗帜。
始创于1898年的安源煤矿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这里既是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的工人运动策源地,也是中国共产党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党支部——安源路矿支部诞生地。艰苦创业、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引领着一代代安源矿工传承红色基因,也成为这座百年老矿得以焕发生机的巨大动力。
继承了红色基因的安源煤矿工人,传承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劳模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自己的不凡人生。
第一代劳模“采煤状元”刘本坤,曾创造风镐落煤班产566吨的世界纪录;第二代全国劳模杨和平,曾经10年采煤13万吨,可以装满2600个火车皮;第三代全国劳模王湘萍,产煤16.8万吨,10年干了20年的工作量;第四代全国劳模张来清,连续10年在全矿创造了劳动工效、出勤工时、工资收入、安全质量四个第一,并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第五代劳模邓春是一位80后,这位省劳模是采掘二区的劳模新秀。
“要成为劳模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能吃苦,二是安全生产质量领先,三是能带新人徒弟。”省劳模、安源煤矿采掘二区党支部书记丁建刚介绍说。
在当年比较艰苦的条件下,全国劳模王湘萍几乎每班都抢在师傅前面,第一个上工作面,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是他的战场。省劳模丁建刚刚进矿时,就主动拜王湘萍为师,紧跟师傅步伐,操作技术迅速提高,半年后就成为超额完成任务50%的优秀采煤能手。
“我那时就想着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干好工作,既要‘不怕苦’,也要‘脸皮厚’,要想尽办法掏出师傅们的‘绝活’。”忆起当年的求师经历,全国劳模张来清话语诙谐。
新一代劳模邓春则是张来清培养起来的。拜师后,师傅精心教,徒弟刻苦学。别人一班采10块梁,邓春能采13、14块,安全和质量更不在话下。
在这样一个有着“劳模摇篮”之称的集体里,十个有九个是采煤能手。做创新型、知识型、技术型劳模是一代又一代劳模的追求,他们不仅把自己的工作做成品牌,还竭力当好传承人,奉献、拼搏、创新、进取的劳模精神,无时不在影响、带动、激励着一批批后来者。
劳模精神代代相传,离不开党组织强有力的引领支撑。一直以来,采掘二区党支部十分注重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劳模树立、培养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因而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先进模范。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与劳模精神契合。如今采掘二区的全国劳动模范均是党员。
一代又一代劳模的故事,见证着劳模精神的薪火相传。五代劳模的工匠精神,也激励着更多的后来者,将独属于安源的那份荣耀传承下去。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