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群一心: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
走进萍乡武功山扶贫一线,所见所闻,无不显露出浓浓暖意。
看,该区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队伍“三支队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始终奔走在一线,摸底数、访民情、建台账、跑项目、抓产业、改危房……万龙山乡茅店村28岁的刘阎自接手“扶贫专干”这一重任后,把扶贫工作室变成了她的“家”,经常加班加点,没有节假日成常态。两年下来,她把全村120多户贫困户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贫困户有什么难题,她总是想方设法加以解决,被大家一致点赞,“这个女村干部,靠得住!”该乡机关干部邓红梅自2018年初,被选派为牛宕村“第一书记”以来,她始终奋战在乡村工作一线、脱贫攻坚最前线,被评为敬业奉献类“萍乡好人”。像刘阎、邓红梅这样的村、乡女干部,在扶贫的历练中已然化身为“女汉子”。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只有一“乡”一“办”,区、乡两级干部人数少,按照区党委、管委会的安排部署,每名区、乡干部,要结对帮扶2至5户贫困户。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很多都在偏远的小山沟,非常分散,有的帮扶干部结对的几户贫困户分布在几个不同的村或村小组,走访时帮扶干部有的开车、有的骑摩托、有的步行,穿行在山路上、田野中,像是一个个“轻骑兵”。万龙山乡政府机关干部朱丹,一人结对帮扶了5户贫困户,每天都要操心贫困户的事,贫困户要发展种养,他帮助筹集货款;贫困户遭遇了雪灾,他掏钱救助;贫困户有农产品卖不出去,他帮忙找销路。每逢春节、端午、中秋这些传统节日,朱丹还自己掏钱上门慰问。他常说:“作为基层干部,能为贫困户做点实事,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出点力,我感到心里很踏实”。
夯实基础: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近年来,部分贫困户“脱贫靠自身”意识并不强烈。对此,萍乡武功山不断创新、丰富感恩扶志教育载体,利用现有场所、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万龙山乡黄江村、茅店村,麻田办事处龙王潭村、石溪村为试点,建设了23个扶贫大讲堂,实现了扶志教育阵地建设全覆盖;开展贫困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系列宣讲会、励志培训会,通过驻村干部讲政策、志愿者讲感恩、贫困户讲体会、评选“感恩奋进模范”等方式,大大增强了贫困户的感恩意识和获得感,激发他们树立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荣辱观。万龙山乡桂花村谭才斌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三勤村贫困户谭准当起了帮扶孤寡老人的志愿者,麻田办事处林延良、万龙山乡吴见福等10人,通过创业就业增收脱贫,获得了全区“感恩奋进,勤劳脱贫模范”奖。
脱贫攻坚,决战犹酣。目前,萍乡武功山脱贫攻坚战正在向纵深推进,巍峨武功山下,一曲脱贫攻坚的大合唱歌声嘹亮,催人奋进。
(易告文、罗磊、中国江西网记者万炳全、叶依)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