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网萍乡频道
集团报刊江西日报 信息日报 江南都市报 新法制报 大江网 新参考文摘 赣商杂志 都市家教 报刊精萃 地市频道南昌 九江 景德镇 赣州 新余 上饶 吉安 抚州 宜春 萍乡 鹰潭
   县市区共青城 | 进贤 | 吉水 | 南康 | 永修 | 南昌县 | 万载 | 安义 | 新建 | 永新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萍乡频道  >  文化萍乡  >  文化要闻
火遍全网的陈俐教授做客本报《非遗之光》栏目
揭秘赣剧课火爆背后的故事(图)
2024-06-26 12:05:34    来源: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编辑:王恬    作者:段萍
字体:   | 萍乡论坛 | 评论(
新闻热线:0799-6321110
新闻热线:0799-6321110  投稿邮箱:djwpxfz@163.com

  “大家好,我是来自南昌市青云谱区实验学校的李佳阳,作为一名‘红领巾讲解员’,特别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今天来到江南都市报演播室,就是想跟陈俐老师说,您太棒了!”6月21日,江南都市报《非遗之光》栏目迎来第三位做客嘉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南昌大学二级教授陈俐。今年3月以来,陈俐在南昌大学的赣剧鉴赏课火遍全网,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专程赶来南昌听课。此次陈俐来到江南都市报演播室,同样吸引了小学生、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等“发烧友”捧场,现场聆听她讲述赣剧课火爆背后的故事。

陈俐现场教大家表演。

刚考上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的段柯颖(中)在演播室与陈俐互动。

11岁的李佳阳现场表达对陈俐和赣剧的喜爱。

  现场:一众赣剧铁粉来江南演播室亲睹陈俐风采

  当日,《非遗之光》演播室迎来不少陈俐的超级“粉丝”。市民吴丹带着11岁的女儿李佳阳及女儿的同班同学李子辰一起来到演播室,她表示:“因为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就想让他们能近距离感受一下陈俐老师的精彩表演。”

  李佳阳今年读五年级,作为一名“红领巾讲解员”,经常在比赛的时候讲述传统文化,赣剧也曾是她讲述的内容之一。“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关于赣剧的书,我十分喜欢。陈俐老师上赣剧课的视频我也看了,很喜欢你的表演,感觉活灵活现又非常优美,陈俐老师太棒了,我真的非常喜欢您,也要向您学习!”与李佳阳一起来的李子辰同学,曾经学过京剧表演,也得过“小梅花奖”。现场,他为大家表演了一段戏曲。

  豫章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段彧在与陈俐对话的过程中透露,自己正在做一个关于赣剧的研学课程作业,她想了解赣剧的“走红”对江西文旅发展是否能产生影响。陈俐表示,一个剧种代表一个地方的戏曲文化,赣剧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剧种,赣剧的弋阳腔与昆曲产自同一时期,有将近600年的历史,“为什么又说它是年轻的剧种,因为赣剧真正被定名是在20世纪50年代。我觉得当赣剧的影响力传播出去了,当然对江西是很好的宣传,对于江西文旅的发展也会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刚刚考取中国戏曲学院史论专业研究生的段柯颖,在现场见到偶像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她也十分关心陈俐正在撰写的《赣剧口述历史》相关情况。陈俐介绍道,在这本书里,她采访了10多位赣剧老艺术家。“以前我一直关注舞台表演,但是一个剧种的历史发展脉络,必须在实践积累之后,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系统记录,才能够把它留下来和传承下去。”

  除了演播室现场气氛热烈外,在线上,同样有很多网友不停向陈俐老师提问。当天,《非遗之光》节目的亮相再次掀起了一股浓浓的“赣剧热”。

  陈俐:赣剧传承 培养年轻观众刻不容缓

  作为南昌大学赣剧艺术中心负责人,陈俐曾四度拿下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也曾带着南大的赣剧表演团队“走出去”,成为将赣剧带到欧洲表演的第一人。那为何陈俐的赣剧课会在今年3月突然火爆网络呢?

  对此,陈俐透露,虽然到南昌大学多年,但她一直以来都投入在赣剧的舞台表演上,“想出人出戏出好作品,用这样的方式来振兴赣剧”。直至今年3月,她改变教学方式,“以前上赣剧课讲理论比较多,但是同学们都不太感兴趣”。于是,她就把赣剧动作在课堂上示范给学生们看,把传统戏曲搭配上年轻人喜欢的节奏,让课堂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这堂课自然也就让学生们爱上了,并变成了面向全校学生的选修课。每堂课时走廊、过道上都挤满了学生,还有来自天津、江苏等外地来的大学生。

  对于学生和网友们突如其来的喜爱,陈俐欣喜之余也有一丝“不甘”。“我搞了一辈子赣剧,在舞台上塑造了几十个鲜活的人物,每年演出上百场,但是都没有在课堂上和同学们比划两下更让学生们喜爱”。她坦言,这个现象让她认识到,此次赣剧走红网络是基于这些年国家大力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令国潮成为年轻人的追捧对象。“想让年轻人喜欢戏曲,首先要让他们知道怎样去欣赏戏曲”。

  对于自己走红于网络,陈俐笑着表示:“这次拥抱了一下互联网,还挺好玩的,通过刷短视频的方式,是对赣剧一次很好的宣传。”她认为,戏曲要传承,要发扬光大,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固然很重要,培养年轻观众也同样不容忽视。“我现在做的事情,就是在培养喜欢戏曲的年轻观众。”

  文/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图/苏玲荣摄

更多相关新闻及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江西网萍乡频道(djwpxpd)"和"江西新闻(jxrb_jxnews)。
相关新闻
网友留言
中国人保

稿件请投:1642308157@qq.com

中国江西网萍乡分站新闻热线
座机:0799—6321110

热忱欢迎广大网友提供新闻线索!

中国江西网萍乡分站【萍乡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