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鸯鸯
无论是暖春,还是深秋,漫步在五陂镇林业分场,可见整洁的村貌、宽阔的道路、优美的环境,与周围的村落交织成一派田园旖旎风光。
近年来,五陂镇大力实施“生态立镇”战略,河道综合整治、矿山复绿、大气污染防治、扬尘治理等环保领域都取得了可喜成绩。该镇林业分场的嬗变就是开启矿山“美颜”的生动实践。
矿山披上“绿装”
“我们家一年到头都不敢开窗户,太多灰了。”回忆起以前林业分场的样貌,村民们至今记忆犹新。开山挖矿、采石筑房,曾经以矿山致富的一方百姓,同时也受到环境污染带来的伤害。
在“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下,五陂镇党委带领林业分场将“还以宁静和谐的大自然”为工作重心,推动矿山复绿成为林业生态恢复的一项重点工作。坚定不移推进煤矿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充分利用春秋植树的有利时机持续实施矿山绿化工程,因矿山开采造成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和破坏的土地实现同步治理、同步恢复。截至目前,五陂煤矿煤矸山已全面完成复绿。林业分场今年又新增造林30余亩。
如今的林业分场,不仅裸露土地清零,还种植了大量的梧桐树,拥有800余亩的省级公益林,曾经销声匿迹的白鹿、野兔、麂子等野生动物现在时常能见。这片曾经有着10余家煤矿的区域在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的推动下,变成了“绿水青山”。
污水变成“清流”
以前的废弃水都是直接往河道里排,煤矿黑、泥石流黄、电瓷白,成了流经林业分场的南坑河段的三种颜色,加上居民生活污水、餐饮排污,南坑河道受损尤为严重。
近年来,五陂镇坚持贯彻落实河长制,花大力气进行“控源截污”工程,消除河道“顽疾”。所有沿河居民户、餐饮店的污水全部接入管网,100%纳入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有效杜绝了污水入河现象。通过投放菌种、种植水生植物,进行河道水生态治理。如今,南坑河五陂段的水质全年达标,水生植物欣欣向荣,河水碧波荡漾。
“景色美、环境好、空气新,住在这里每天的心情都很好。”说起林业分场的变化,村民们就开心得合不拢嘴。铁腕治污、刚性停矿、生态复绿,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新林业正呼之欲出。林业分场先后获得“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乡村”“省级森林康养基地”等多项荣誉。
村庄聚了“人气”
有担当、能落地,正带来生态环境见好转、见效益。如何将“绿水青山”再变成“金山银山”,成为五陂着力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该镇以海绵小镇建设为依托,融合海绵理念,体现海绵元素,将镇域打造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三生”融合体。海绵城市创新基地每年接待各级调研观摩300余批次,参观游客更是络绎不绝。十里花溪滨河景观带满满的“吸粉力”激活了周边吃、住、行、游、购的全域旅游经济效益。占地3000余亩的三湾生态旅游度假区里,农耕博物馆、村史馆、知青印象馆,深耕本土文化;难易不等的徒步路线、2.8公里的桃花岛景观带,大岭背“瑞和园”风情民宿、健康漫游道、自行车驿站等景观,不仅成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还吸引了市内外游客纷纷前来体验。生态成为了五陂镇集聚财气人气的“金字招牌”。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