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圆
6月2日,笔者沿着高泉公路驶入高坑镇富田村,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映入眼帘。棚内茄子、黄瓜、辣椒等蔬菜长势喜人,芬芳的泥土气息和蔬菜清香扑面而来。村民李雪花正忙着将南瓜套上泡沫网眼袋,她一边擦着脸上的汗水,一边笑着对我们说:“现在正是烧丝南瓜产量的高峰期,每天都能摘好几箱。有了蔬菜基地,我们不出村就有活干,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眼前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翠绿,是江西炎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打造的面积达1000余亩的蔬菜种植基地,自2020年1月以来,已投资1200余万元,搭建500余亩蔬菜恒温大棚,种有辣椒、包心菜、芹菜、花菜等,品种多达十几种,吸纳了30余名村民就业。“以前也是种田,只够一家人吃的,一年到头见不到活钱,日子紧巴巴的,现在还是干田间地头这些活儿,月月能见着钱了!”脱贫户邹萍周在基地干活,一月算下来收入可达3000元。“老婆也和我一起在基地干活,现在家里添了空调等家电,生活松快多了!”
村里的绿色蔬菜种植基地不仅让像邹萍周这样的脱贫户有了稳定收入,还吸引了更多的村民返乡种菜。村民吕邵林如今守着家门就能挣来钱,“基地像我这样的村民还有60余人,以前要养家只能外出去厂里打工,现在家门口就可以赚到钱,又能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基地负责人巴迪辉介绍,基地每天都需要由专人维护,此外,在采摘、栽种、施肥等时期,地里干活的人多达50余名。“每个月的工资都要发出近8万元,现在还有邻村的村民来这干活,我们实行按劳计酬,多干活就多挣钱。”他说道,“基地建在高标准农田上,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含量丰富,长出的蔬菜品质优良,加上远离市郊,附近没有工业污染,是真正绿色环保的‘放心菜’。6月正是丰收期,每天拖运的大货车都要往返萍乡市区三四次,我们家的蔬菜销往各大酒店宾馆,供不应求。”
从前的富田村,并不“富”。村党总支书记邹国章告诉笔者:“以前村民种地只能自给自足,所以村里的土地撂荒率高,现在村里和江西炎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构建‘公司+合作社’的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金入股得分红、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得报酬、经营分红得实惠、免费培训得技术等方式,不断增加村民的就业机会,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过去,村民务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现在大家转变了观念,都真切感受在土地上耕耘同样能致富。”
谈及下一步的发展,巴迪辉对基地的前景非常有信心:“等大棚种植效益稳定后,准备将种植与种养同步发展起来,养鸡、养鸭、养羊、养鱼,筹备跑马场,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市民前来采摘休闲。”以前就是村里种植大户的他,希望和村民们一起努力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美好,让“富民”花开遍富田村的田间地头。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