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锡么……”漫步在莲花县路口镇界头村宽敞平坦的村道上,阵阵余韵悠长的打锡小调不绝于耳,与其相伴的还有铿锵顿挫的捶打声。循声而去,只见村里的莲花打锡传承制作工坊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雕(莲花打锡)代表性传承人刘建强与儿子刘少忠手中铁锤正不断起落,不一会儿,圆弧状的锡片便被敲打得平平整整。
刘建强(左)与儿子刘少忠在制作锡器。
莲花打锡是一种以锡为原料,手工制作各种生活器皿的技艺。因其历史悠久,深受地域文化影响,故而形成独特风格,是中国地方锡工艺的重要分支,于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据当地族谱和地方史志等相关资料推算,莲花打锡至少有600年历史。作为莲花打锡传承人,刘建强沿袭最古老的打锡技艺,以传统的工具、繁复的工序,把刚而不硬、柔而不软的锡材料,制成结实耐用的锡制品。
“我11岁开始学打锡,几十年如一日往来于县内与邻县,甚至远涉外省。”刘建强回忆起年轻时靠打锡谋生的往事。出门做活挑一副行担,一头是打锡的工具,一头是铺盖卷,揽到活后就寄宿在村民家里。等他将火炉支起,村里人就会前来定制锡器。
手工打制的莲花锡器造型独特,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既有“打锡没有样,打得哪样像哪样”的自由创造,也有融入地方特色与旨趣的模式化造型,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婚嫁和祭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都能找出几件有年头、有故事的锡制器皿。爷爷的锡酒壶,妈妈的锡嫁妆,承载了一代又一代莲花人童年的记忆。”刘建强说。
在刘建强家中的展览室里,十余件锡器皿作品整齐陈列,灯光映照下,色如银、亮如镜。锡制品虽漂亮,制作过程却很复杂。他说:“一件锡器大致要经过熔锡、出料、画墨、开剪、归圆、焊缝、锉刮、抛光等十余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操作要求,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我现在打的是锡制烛台,它是莲花闺女出嫁时必不可少的嫁妆。”刘建强介绍,一只烛台由数块锡片焊接而成。先将锡烧熔,浇铸好锡片,然后再把锡片放在砧墩上锤打。要经过成千上万次锤打,烛台才慢慢成形,这一过程往往要花费十余天,其间,最难的是敲斑纹、雕花刻字,不仅时间长,还不能有丝毫分心。
一把锤子一块锡。沉浸于锡器世界的刘建强,将时间倾注于一念和一技,浓缩了老一辈莲花锡匠执着专注的精神。“我当了四十多年锡匠,过去挑着扁担打锡,如今成为非遗传承人,最大的希望是这门手艺能一直传承下去。”刘建强说。几年前,在外打工的儿子刘少忠回到老家,“接棒”锡艺传承。这些年,刘建强还陆续招收了一些学徒,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授出去。
近年来,刘建强父子在传承中创新,以传统技艺结合现代设计,把锡器由礼器、生活用品拓展到更多领域。与文化公司合作,开设网店、入驻短视频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莲花打锡,了解传统文化。“我们还参加各类展会和文化交流活动,不仅开阔眼界、提升技艺,还让我们的产品走得更远。”刘建强说。
这些年,在莲花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刘建强父子还走进学校、社区等,让年轻人接触、学习这门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为莲花打锡注入新的活力。
“莲花打锡既要做到坚守传承,也要做到跨界创新。”莲花县文化馆馆长李金娜表示,保护弘扬莲花打锡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莲花人努力的方向。近年来,该县经常组织传承人参加对外交流活动,多次举办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围绕打锡文化编排文艺节目,用艺术的形式展现锡文化,有效提升莲花打锡知名度和影响力。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记昌 文/图)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