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萍乡头条客户端讯 (通讯员肖中)在赣西武功山的云雾深处,罗钦萍与付敏冰夫妇用24年时光,将爷爷罗庆林“留着给娃们煮粥”的采药竹篓,酿成了守护万家安康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链。这个穿越半个世纪的创业故事,不仅是一部民营药企的成长史,更是一曲“民生经济”与“良心产业”的共生赞歌。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深入实施的今天,医药企业如何成为兼具商业活力与民生温度的“企业公民”?答案藏在从“卖药人”到“健康守护者”的角色蜕变中,更藏在商业价值与民生福祉深度融合的发展逻辑里。
医药行业的双重属性:天生的“民生经济”与“良心产业”
医药企业的特殊性,在于其产品是“生命的保障”,其经营行为天然交织着经济规律与伦理责任。罗钦萍9岁随爷爷采药时,记住的不是药材的市场价格,而是老人被荆棘划破裤脚时说的“脚暖了,心就稳了”——这句朴素的箴言,正是“民生经济”与“良心产业”的原始注脚:民生经济的本质,是将健康需求转化为可及的产品与服务。东荣医药创业初期对特困人员免费、边缘户收成本的定价策略,建立了“药品普惠”的商业逻辑——当更多人能以可负担的价格获得药品,市场信任与品牌价值便在民生福祉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良心产业的内核,是对生命的敬畏与责任的坚守。从坚持“看、闻、尝”三法质检,到疫情期间提前48小时送达应急药品,罗钦萍夫妻用行动证明医药企业的“良心”,藏在对药品质量的严苛把控里,落在对患者需求的即时响应中,更融入对困难群体的主动帮扶中。
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医药企业的商业价值若脱离民生福祉,终将成为无本之木;民生福祉若缺乏商业力量的支撑,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二者的深度融合,不是道德绑架,而是行业本质的必然要求。
商业模式创新:在民生需求中寻找商业蓝海
传统认知中,“商业”与“民生”常被视为对立两端,但东荣医药“公司+科研单位+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模式,为行业提供了破局样本:上游,通过党员示范田带动百户农户年均增收,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原料供应体系,既保障了中药材的品质,又构建了稳定的产业生态;中游,建立中医馆传承古制药文化,将文化价值转化为品牌溢价,让“榆木药柜里的传统智慧”成为差异化竞争优势;下游,规划“15分钟健康生活圈”,通过基层配送网络解决药品可及性难题,在服务民生中拓展市场空间。
这种创新的核心,是将民生痛点转化为商业机会。东荣医药的实践证明了深耕县域及农村市场,不仅能缓解基层“买药难”问题,更能开拓新的增长极。
企业公民责任:从“利益相关者”到“命运共同体”
东荣医药前台的“便民手册”写满为独居老人送药的记录,办公室里共享的简朴办公桌见证着“老板与员工共奋斗”的日常,这些细节勾勒出医药企业公民责任的三重维度。
对用户的责任:超越“买卖关系”,建立“健康共同体”。将“患者”视为家人,将“药品交付”升华为“健康守护”,这种责任意识,让企业在药品定价、用药指导等环节,始终以“人的需求”为决策原点。
对社会的责任:从“利润创造者”到“价值共建者”。12年如一日帮扶留守儿童、将党建与产业链结合带动农户增收,构建企业的社会资本——当企业主动补齐民生短板,便在公众心中建立起不可替代的情感连接,这种连接正是抵御商业风险的“护城河”。
对行业的责任:坚守合规底线,引领产业升级。在中医药标准化面临挑战时,东荣医药推动“红外光谱仪+古法质检”的融合,既守住传统精髓,又拥抱现代科技,为行业树立了“传承创新”的标杆。这种责任,是对“良心产业”的终极守护。
制度赋能与价值共振:在国家战略中锚定发展坐标
东荣医药党员示范田的党徽与露珠交相辉映,这一画面象征着医药企业发展的“中国范式”:将企业公民责任融入国家战略,在服务大局中实现自身价值。
政策红利与企业担当的共振:借助“健康中国2030”“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等战略,企业在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等领域获得广阔空间。如罗钦萍规划的“15分钟健康生活圈”,既是响应“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政策导向,也是抢占基层健康服务市场的前瞻布局。
党建引领与商业逻辑的融合:“红色课堂”上老党员讲述雨衣护药的故事,让“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医者仁心”的祖训形成价值同频;“产学研红色联盟”将实验室搬到晒谷场,让科技赋能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这种制度赋能,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平台,更赋予其超越商业利益的精神动力。
在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医药企业的公民责任已从“可选动作”变为“必答题”。当“带金销售”“价格垄断”等不良现象仍存于行业时,东荣医药的实践证明:真正的商业成功,是让每个乡村患者都能及时用上放心药,让每个农户都能从产业链中获得收益,让每个员工都能在企业发展中实现价值——这才是“企业公民”的应有之义。
走向共生共荣的未来:从“逐利者”到“守护者”的进化
罗钦萍夫妻的创业传奇,本质上是医药企业从“经济人”到“社会人”的进化史。这种进化,需要行业完成三重认知跃迁。价值认知:摒弃“利润至上”的单线思维,树立“健康价值优先”的发展理念,将“民生福祉”纳入企业估值体系;能力建设:提升“责任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如数字化质检)、通过模式创新拓展场景(如“药品+服务”生态),实现社会责任与商业效益的正向循环;文化重塑:将“医者仁心”融入企业基因,让责任担当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而非外部强加的道德约束。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