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萍乡市文化馆的灯火却愈发明亮。舞蹈教室里,学员们跟着节拍舒展身体;古琴教室内,学员们沉浸于袅袅琴声中;油画课堂上,学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描绘斑斓世界……这一幕幕生动的文化场景,正是市文化馆开设“夜”学苑带来的新变化。
市文化馆敏锐捕捉到公众从“一老一小”到全龄段的多元学习渴望,“不少上班族白天忙工作,晚上才有时间充电,我们的‘夜’学苑就是要把文化馆的夜晚‘用起来’,让夜晚成为市民提升自我的‘黄金时段’。”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馆长钟文萍的一番话,道出了开设“夜”学苑的初衷。
针对市民的“点单式”诉求,市文化馆打破传统课程设置,精准开设呼声高、需求旺的课程。为了让服务更精准,市文化馆搭建了数字文化馆平台网站,一个集课程预约、互动反馈、资源整合于一体的智慧化服务枢纽应运而生。市民只需动动手指,就能通过手机浏览声乐、舞蹈、器乐、职场技能等课程,并完成线上报名。课后,还能通过平台实时反馈学习体验。“课程的质量如何、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希望增设什么课程,都能直接在平台上留言,每条留言都会得到及时回复。”市文化馆培训部副部长涂茜说道。
课后反馈并非终点,而是服务升级的新起点。每期普及班结束后,有深入学习需求的学员可以向市文化馆提出申请开设进阶班。“我一直想学古琴,但专业课程费用太高,偶然得知市文化馆有公益课,就立马来试听了。老师教学认真又耐心,所以我又跟着学了一年进阶课程。”刚上完古琴进阶课的倪阿姨笑着分享。数据显示,近年来,通过学员反馈调整的课程达15门,新增进阶类、定制类班次占比超70%。
爵士舞教师周亭玉已在“夜”学苑公益教学两年,谈及教学初衷,她感慨:“市文化馆平台好、资源优,在这里教学特别有动力。看到学生们重塑自信,我也很有成就感。”为保障教学质量,市文化馆聘请社会知名教师和行业专家授课,这些教师都是当地文化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同时,市文化馆还定期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与反馈,以此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如今,“夜”学苑提供的课程涵盖了艺术、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围绕市民夜间文化需求,推出“课程+活动+体验”三大服务板块。2024年,“夜”学苑培训蓬勃发展,累计开设夜间公益课程500场次,年均服务市民超1.2万人次。
“公共文化服务就应该像‘夜灯’一样,照亮市民的需求。”钟文萍表示,下一步,市文化馆将继续深耕“精准供给”,把市民的每一条建议都变成改革的“微动力”,让“夜”学苑不仅是市民学习技能的课堂,更成为城市夜生活的文化地标,让每个夜晚都充满知识的温度与艺术的光彩。
短评
市文化馆创新打造的“夜”学苑服务模式,用“小切口”撬动服务理念变革,是“微改革”破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的实践典范。该模式通过错峰开课有效解决群众“白天没空学”的难题,“点单式课程”精准对接市民兴趣图谱,师资全域共享消除区域资源壁垒。这种“需求导向”的服务创新,不仅打破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行政化供给惯性,更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助推城乡融合发展,让公共文化服务从“政府工程”变为“百姓日常”。
(全媒体记者 李娅之)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