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赣商》开篇语
赣江奔涌,淘不尽千年商帮的豪情;武功叠翠,掩不住江右商魂的传承。这片被红色基因与青铜文明浸润的土地上,江右商帮曾以“一个包袱一把伞,走遍天下当老板”的胆识,在明清商界写下“无赣不成商”的传奇——樟树药帮“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炮制古法,景德镇窑火“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的匠心独运,河口古镇“买不尽的汉口,装不完的河口”的万船竞发,皆为赣商精神的千年注脚。
时光流逝,当“国潮”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新一代赣商正以破茧之势续写辉煌。他们是樟树药谷的守正者,让“九蒸九晒”的熟地黄遇上红外光谱检测仪,在GAP种植基地与智能仓储间架起古今对话;也是赣州脐橙园的革新派,用区块链溯源技术守护“橙香万里”,让老区果香飘进直播间;更有宜春锂电产业的开拓者,从“亚洲锂都”的矿山走向全球产业链高端,用“中国速度”改写新能源版图。从婺源茶商将绿茶精制技艺融入欧盟标准,到南康木匠把实木家具嵌进智能家居场景,赣商基因里的“敢为天下先”,在数字经济、绿色制造、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淬炼出更耀眼的光芒。
即日起,江西日报社大江网精心打造的《国潮赣商》大型专题重磅上线。该专题将在大江网、中国江西网、大江新闻、大江号、大江网微信公众号、江西文明网、文明江西、江西手机报、信息日报客户端等众多高流量平台,以“国潮澎湃·赣出精彩”为主题进行全方位宣传推广。
与此同时,《国潮赣商》系列微视频也将同步登陆今日头条、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新浪微博、百度视频、优酷、腾讯视频、小红书等高流量平台,多渠道传播赣商故事,展现国潮魅力。
今日,让我们走进来自袁州医药工业园“东荣医药”的萍乡籍赣商典型——罗钦萍与付敏冰夫妇,聆听芦溪赤脚医生缘何成为袁州医药领域标杆的传奇故事,解码罗钦萍夫妻俩如何让千年药方成为“健康中国”的时代切片。看他们如何让古老商道的诚信底色,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焕发光彩。且看这方水土的儿女,如何以商为笔,以心为墨,在赣鄱大地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国潮篇章。
在赣西腹地的武功山深处,云雾常年缠绕着七十二峰,这里的人笃信“山有灵气药有魂”。半个世纪前,芦溪县三江口村的郎中罗庆林背着竹篓踏遍山野,用穿山甲爪子在药柜刻下“黄芪” 二字,以 “脚暖了,心就稳了”的朴素信念守护乡亲——他不知道,自己采药时被荆棘划破的裤脚、拒绝村民换药的豆角花生,正为孙子罗钦萍埋下一颗“医者仁心”的种子。
如今,这颗种子在袁州医药工业园破土而出。罗钦萍与妻子付敏冰从15平方米阁楼起步,将爷爷的樟木箱药柜变成现代化仓储,把“供养特困户免费、边缘户收成本”的诊室规则,升级为覆盖全产业链的GSP规范。当第二任总经理带走核心团队和客户资料、当银行信贷经理说出“这种小公司,没抵押,贷不了”,这对从芦溪大山深处走出的“赤脚医生”夫妻,用红笔在纸箱画下易碎标记、背着50公斤药品徒步进山,在-3℃的冻雨中踩出一条从“赤脚医生”到“医药领域标杆”的逆袭之路。
他们的办公桌上,爷爷的银针包与“健康地图”并肩而放;荣誉墙下,付敏冰坚持将发言稿上的“我们”改成“全体东荣人”;党员示范田里,吴茱萸苗与党徽在晨露中同辉——这不是简单的商业传奇,而是三代医者对“健康守护者”的时代作答:当草药香飘出山村,当创业路遭遇风雪,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个普通的赤脚医生,成为袁州医药产业版图上的耀眼坐标?
药香浸润的本心:从山间药篓到医者信仰
镜头一:山村郎中的身教
1975年立春,芦溪县三江口村的土坯房里,罗钦萍的第一声啼哭与爷爷罗庆林竹篓里的益母草、当归相遇。作为方圆十里唯一的郎中,罗庆林的药柜抽屉上,“黄芪”二字总比别的药材深三分——那是他用穿山甲爪子刻下的印记,仿佛在提醒后人:“好药需下苦功夫”。
每逢赶集日,村民背着豆角、花生来换药,罗庆林总是摆摆手:“留着给娃们煮粥。”9岁那年,罗钦萍第一次随爷爷上山采药。晨雾中的山坡上,老人用烟袋锅指着紫花夏枯草:“端午前的根最扎实,采药人不能贪快。”他蹲在一旁数叶片,没注意到爷爷为采悬崖边的金银花,裤脚被荆棘划开三道口子。当晚,艾草泡脚水的温热里,爷爷说:“脚暖了,心就稳了。”这句朴素的话,成了他对“医者温度”最初的认知。
农忙时节,村民自发帮罗家插秧,爷爷罗庆林坐在田埂上为劳累的汉子按揉穴位,奶奶在厨房熬绿豆汤。小罗钦萍蹲在田边,看着泥地里通向罗家的脚印,忽然明白“罗善人”的称呼,从来不是因为药免费,而是爷爷看病人时,眼里盛着比亲人更暖的关切。
镜头二:函授班岁月的淬炼
15岁初中毕业,罗钦萍的志愿表上只有“芦溪区卫生局函授班”。父亲摸着他晒黑的手劝:“读高中考大学,能去城里找个体面工作。”他低头踢了踢脚下的石子:“体面工作能让村里老人不用走二十里山路看病吗?”
函授班里,第一次辨认中药材时,罗钦萍把黄芪错认成党参,被老师用戒尺轻敲手心:“药材辨错,轻则无效,重则要命。”从此,宿舍床头的小黑板上,每天新增10种药材的性味归经,粉笔灰落在枕头上,像撒了把煅石膏。1992年毕业后,他拜入当地名老中医张爱庭门下,师傅有个铁律:“学药先学挖,百次上山方知药性。”深秋进山,师傅指着岩石缝里的石菖蒲:“长在背阴处,三年方成药。时间,是药材最好的判官。”
1995年,20岁的罗钦萍用白大褂当门帘,在厢房开起诊所。药柜是爷爷用樟木箱改制,抽屉拉手刻着“福”字。第一天开张,王大爷带着孙子来看咳嗽,他收了2毛钱。
当时,忙碌一整天,治病20余人,收入才四五块钱。
两年间,账本记满赊欠:张婶的风湿药欠3次,刘大哥的外伤药赊5次。1997年冬,父亲的鞋露出脚趾,母亲的裤子补丁摞补丁,他咬咬牙贴出“暂停营业”告示。关门前,李大爷送来一筐红薯:“钦萍,等你攒够钱,咱村的诊所还开回来。”
蹲在药柜前擦灰,指尖划过“当归”标签,爷爷刻的“福”字已磨得发亮。他突然明白:单靠情怀守不住健康,要让好药惠及更多人,得有更大的平台。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