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萍乡头条客户端讯(通讯员曾俊)在萍乡市安源区后埠街后村社区,有一位年逾八旬的退休老人,她以平凡之躯,织就爱心篇章。25年来,谢芝兰老人亲手编织了500余件毛衣,悉数赠予当地福利院的孩子们,用一针一线传递着温暖与希望,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毛衣奶奶”。
谢芝兰生于1941年,21岁中专毕业后,便扎根于广寒寨乡林场,从事树木护理工作。工作之余,她见食堂大姐织毛衣手法娴熟,便心生向往。因林场周边无编织针售卖,谢芝兰便就地取材,在林场青年的帮助下,用竹子自制了几套编织针,从此踏上了编织之路。
在食堂大姐的指导下,谢芝兰从最简单的平针学起,织得不好时就拆了重织。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苦练,谢芝兰的“织艺”水平渐渐提高,什么元宝针、上下针、罗纹针等技艺娴熟。半年后,她终于穿上了自己亲手织出的毛衣,织出了属于自己的温暖。
俗话说能者多劳,同事看谢芝兰织得好,纷纷请她帮忙。渐渐地,同事、亲友和自家孩子们的身上,都出现了谢芝兰的“作品”,她也渐渐爱上了这门手指间的艺术。几年后,谢芝兰离开了广寒寨乡林场,几经辗转后,43岁那年,又从铜鼓县的一家企业调到了安源区工信委。但不管在哪里,她织毛衣的手艺都没停下。
谢芝兰(曾俊 供图)
1994年,谢芝兰所在单位组织前往安源区福利院开展帮扶活动,这次经历让她深刻了解到福利院孩子们的困境。她主动与福利院联系,得知孩子们衣物匮乏后,便决定用自己的双手为孩子们织出新衣。从此,谢芝兰开始了为福利院孩子编织毛衣的爱心之旅。退休后,她更是将这份爱心当作自己的“第二职业”,不仅自费购买毛线,还收集旧毛衣拆织重用,用一针一线编织出孩子们冬日的温暖。
“年纪大了,也做不了别的事情,就干点拿手的吧。我看毛衣就很实在,孩子们穿在身上很暖和。”谢芝兰这样说。
25年间,谢芝兰对福利院孩子们的需求了如指掌,从尺寸到颜色、图案,她都细心记录,确保每件毛衣都能合身又贴心。据统计,她亲手编织并赠送的毛衣已超过500件,而整个福利院收到的毛衣总数更是达到了600件。
谢芝兰(中)和志愿者一起织毛衣(曾俊 供图)
谢芝兰的爱心不仅温暖了福利院的孩子们,还延伸到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中。她先后为莲花县福利中心的“三无”老人送去毛衣,为安源区后埠街的困难家庭捐赠衣物和现金。她的善举感染了身边的人,当地街道办、社区为她提供场所,组织志愿者学习编织,共同为福利院的孩子们送去更多关爱。
如今,虽然谢芝兰的手指因长期编织而变形,视力也因年龄增长而下降,但她依然乐此不疲。家人的支持与理解,社区的帮助与鼓励,让她更加坚定了继续编织爱心的决心。谢芝兰说:“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一直织下去。”
谢芝兰的故事,是平凡中的伟大,是爱心与坚持的赞歌。她用一针一线,织就了一个又一个温暖的梦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