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启红
盛夏时节,热浪灼人,芦溪县上埠镇干部王永生每天忙得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7月21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顶着烈日,穿着一双沾满泥浆的雨靴在工地不停巡视。作为该镇袁水源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项目建设一线负责人,王永生一头扎在工地上,事关一个总投资5亿元的工程,他不敢有丝毫懈怠。“这是一个向英雄先烈致敬的项目,一个造福一方百姓的项目,我必须不负重托,把好工程质量关。”王永生郑重地告诉记者。
袁水源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项目所在地,位于上埠镇山口岩管理处的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烈士陵园脚下。该项目把党建元素、红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融合,建成后将以“现场教学+情景悟学”等多种形式开展红色教育,让红色教育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入脑、入心。漫步山口岩,但见夏木葳蕤、荷花吐蕊,处处绿意盎然。村路两旁,一组组再现秋收起义场景的人物雕塑栩栩如生,为山口岩刻上了鲜明的红色印记。
学唱红歌、观看革命电影和传统皮影戏表演……同山口岩一样,湘东区老关镇三角池村也做足了红色文章。该村是我党共青团建设和青年、学生工作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凯丰的故里。2017年以来,湘东区委组织部与区委党校、老关镇党委启动了凯丰故里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凯丰故里进行环境美化改造,将该村打造成开放性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先后建成了湘东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智慧党建馆、党史馆、初心湖广场。如今的三角池村,民居布局整齐,环境洁净优雅,随处可见文化墙,向日葵花田、波斯菊花海等特色景观引人入胜,民宿、餐饮、特色种养等业态全面发展,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已成为闻名赣西边界的红色文化旅游名片,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村民何启生家的房子刚好位于培训中心内,因此被辟为22号民宿。自打做民宿之后,他家每年额外增加收入数万元。对于村里发生的巨变,何启生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老百姓是跟着党的好政策发‘红’财。”
上栗县上栗镇斑竹山群峰耸峙、森林蓊郁。对于山脚下的万石和斑竹两个村来说,“红色资源真的可以当饭吃”。爆发于92年前的斑竹山起义,被认为是当时安源市委为反击国民党反动派而领导发动的较早的武装暴动,系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延续与扩大,也是萍乡红色政权建立的先声。自2016年起,当地深入挖掘斑竹山革命红色资源,提出了以“斑竹红”为主线,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打造集红色历史、红色生态、红色家园为一体的“党建+红色文化”乡村。
进入斑竹山,万石村是必经之路,要开发斑竹山,修路势在必行。可建设之初,万石村的部分村民认为斑竹村占了大便宜,有人甚至说:“你开发你的斑竹山,我种我的丰收田,我们谁也别碍着谁。”眼见项目进展迟缓,两个村的干部都急了,他们别开生面地开了一次联合村民代表大会,大家坐着板凳、摇着蒲扇,在夜幕下拉开话匣子。斑竹村党支部书记林如春将斑竹山的整体规划、项目预期娓娓道来,一下子就打动了村民的心。“我们开发斑竹山,是为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大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希望大家能为公家的事出点力。”他的总结发言,激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村民纷纷点头称是。“修路占的田怎么补偿?”“没了地,是不是可以享受失地农民保险?”“项目建成了,我们能做点什么生意?”一问一答之间,村民的顾虑打消了、怨气没有了。此后不到3个月,一条宽敞的沥青路就修通了。经过近4年的打造,斑竹山已建成为上栗县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红色金字招牌愈擦愈亮。万石村和斑竹村也一荣俱荣,村容村貌有了质的提升,村民们开心地说:“真真切切地享受着开发带来的红利。”
入伏之后,酷热难当。车行安源区青山镇源头村,宛如驶入一片绿色的海洋,一栋青瓦白墙的陈列馆在青山映衬下十分醒目。这座陈列馆,是为了纪念我国纪检监察战线上的“老兵”高自立而建。新中国成立后,身居要职的他因病去世,弥留之际没向组织提任何要求,而是让妻子杨竞成携女回乡当农民,被誉为一名红色革命的将领、一名廉洁奉公的党员、一名正气传家的楷模。青山镇党委书记杨树介绍,该镇已将高自立故居打造成集党员教育、廉政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设立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初心教育大课堂”。目前,该基地已接待来自全市各地的学员6万余人次。眼下,高自立红色旅游片区已初具规模,每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00万元。“自这里建成红色教育基地后,每天都有学员前来参观,人气旺了,我们搞餐饮的就不愁客源。”源头村农家乐经营者高猛显得心满意足。
青山绕村多妩媚,尽染红光惹人醉。这一个个绿色的村庄,在新时代被赋予红色的使命,迸发出新的活力。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