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1642308157@qq.com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萍乡频道  >  理响萍城  >  昭萍新论
精神扶贫不可少
来源:江西日报   2020-06-04 10:43:00  编辑:肖文忠  作者:刘启红[ 浏览字号:  ]

      刘启红

      在萍乡市莲花县琴亭镇幸福村,有一个叫王孟德的贫困户,从小就失去父母,生活贫苦。特殊的身世,给王孟德心里留下了很大阴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跌倒了也不想爬起来”。前些年,他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了一系列脱贫政策,不仅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安置房,每月还有370元的低保和800元的公益性岗位工资,村里光伏发电每年分得收入也近3000元。种种具有温度的关怀,极大改善了王孟德的生活境遇,更让他明白了一个事实,“党的政策好,扶贫干部亲”。他主动找到村干部申请退出,郑重地给出了原因,“我总不能躺在政策簿上吃一辈子。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我自己再不努力,太对不起政府的一片好心了!”

      诚哉斯言!王孟德的觉悟,充分表明像他一样的贫困户,在思想认识上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明显的提升。近年来,莲花县集中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脱贫致富典型经验、典型人物,在贫困户中深入开展以感恩自立教育、感恩自强培育、感恩自力激励、感恩自尊治理为主题的扶志扶智扶勤扶德“四大感恩行动”等活动,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赶、比、拼”的内生动力,从“要我脱贫”变“我要脱贫”的故事在莲花各地不断上演。

      莲花县的生动实践,指向了一个“靶心”——精神扶贫,且取了一定成效,实属可喜。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面对最难啃的“硬骨头”,一鼓作气打好这场硬战,精神扶贫的作用尤为重要。

      诚然,精神扶贫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有一条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举措。根据笔者多年观察,“心病还得心药治”,要解决贫困群众精神贫穷的问题,必须建立在物质扶贫的基础上,以志树人、以文化人、以恩感人,促使他们自我觉醒、自力更生、自强不息。

      首先,精神扶贫要注重培育贫困户的勤劳之志。有句话说得好,天上无云不下雨,人无志气事不成。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其所著的《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他谆谆告诫,“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因此,在精神扶贫中,我们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务必要鼓励贫困群众树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人生信念,培育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其次,精神扶贫要注重培育贫困户的文化之魂。在探究致贫原因中,“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是贫困户的一个深刻共识。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精神扶贫的要义,就在于帮助贫困群众“富”脑袋,切实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各地可以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作用,把农家书屋用起来、把农民夜校办起来、把知识培训搞起来,在农村特别是贫困群众中营造爱文化、讲文化、尊文化、有文化的良好氛围。可以预见,只要贫困群众的文化水平增进一分,他们对国家政策的了解就增进一分,对扶贫干部的理解就增进一分,对改变生活现状的愿望就增进一分。

      再次,精神扶贫要注重培育贫困户的感恩之心。这些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源扶贫,随着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落地,贫困地区的基础逐渐好转。但政策好了,政府包揽也多了,少数贫困群众却把扶贫帮扶认为“理所当然”。多位与笔者相识的扶贫干部反映,当下一些贫困群众缺乏感恩之心,一些行止令人“寒心”。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要把培育贫困群众的感恩之心提上重要议事日程,通过举办脱贫攻坚感恩大宣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能够深明大义,感怀今日生活之大变样、体恤扶贫干部之大不易,从而生感恩之情、行报恩之事,为打赢脱贫战多尽分内之力。

      人生如华屋,信仰如栋梁。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在扶贫工作中,物质生活的贫困需要帮扶,精神扶贫更不能忽视。因为,精神失守就会缺“钙”,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得了“软骨病”即便再多的人帮扶,也难扶得起。要彻底斩断贫困群众精神上的“穷根”,帮助他们从思想上、精神上“立得起”“站得住”并且“走得远”,我们各级党员干部必须俯下身子、沉下心来,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只有解开思想的疙瘩,破除精神的桎梏,脱贫攻坚才能行稳致远!

    点击排行
    江西网警在线
    互联网经营备案登记-红盾标志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江西大江传媒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运营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文网文[2012]0135-002 新出网证(赣)字05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国新网3612006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