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网萍乡频道
集团报刊江西日报 信息日报 江南都市报 新法制报 大江网 新参考文摘 赣商杂志 都市家教 报刊精萃 地市频道南昌 九江 景德镇 赣州 新余 上饶 吉安 抚州 宜春 萍乡 鹰潭
   閸樺灝绔堕崠锟�閿涳拷閸忛亶娼氶崺锟� | 鏉╂稖鎼� | 閸氬鎸� | 閸楁鎮� | 濮橀晲鎱� | 閸楁妲嶉崢锟� | 娑撳洩娴� | 鐎瑰绠� | 閺傛澘缂� | 濮樺憡鏌�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萍乡频道  >  文化萍乡
萍乡的油鞋、木屐和拖板鞋
2020-03-02 10:07:14    来源:萍乡日报
编辑:肖文忠    作者:刘兴
字体:   | 萍乡论坛 | 评论(
新闻热线:0799-6321110
新闻热线:0799-6321110  投稿邮箱:djwpxfz@163.com

  刘兴

  我父亲是民国时期城内有名的皮匠,出师后在南石街武官巷附近开设了“顺兴斋”油鞋店。他和母亲靠着冬天做油鞋、木屐,夏天做拖板鞋的手艺,养活了我们10个兄弟姐妹,在当地属于人丁最旺的一家。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我对制作油鞋、木屐和拖板鞋的生产过程了如指掌,至今难忘。在过去没有橡胶、塑料制品的年代里,萍乡老百姓是如何解决冬天和雨天外出,以及夏季防止烫脚的问题呢?于是便出现了油鞋、木屐和拖板鞋3种鞋具。

  油鞋

  油鞋,又名钉鞋。它起源何年?无可考证。但它在萍乡最兴盛的时候,是在整个民国时期的几十年里。

  当年,城里的油鞋店有北街的“长春斋”、中街的“锦福斋”、南街的“树兴斋”“能胜斋”“顺兴斋”和“文明斋”。从业人员众多,是当地几大产业之一。

  油鞋制作过程复杂,周期长,有十几道工序。鞋底是数层坚韧的水牛皮用芋蔴绳缝合而成,三伏天时在桐油里浸泡,经过“三浸三晒”才算合格。鞋面是用柔软的黄牛皮做成,缝上鞋底后,用木鞋楦楦紧成型,涂上桐油,最后在鞋底上钉上几十颗铁钉才算完成。

  过去,天气奇冷,整个冬天冰天雪地,道路湿滑难行。而油鞋能防水、防滑、保暖,是劳苦大众冬季外出谋生的唯一雨具,因此需求量很大,带动了如牛皮、桐油、铁钉、芋蔴绳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上世纪50年代初,随着橡胶制品的出现,套鞋、跑鞋大量涌入市场。油鞋无人问津,这个兴盛了上百年的产品,终于彻底消亡,退出了历史舞台。

  木屐

  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大概有4000多年了。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宁波慈湖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两件残存的木屐,均为左脚所穿,屐木扁略呈足形,前宽后窄。与现代的木屐底相同。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木屐叫“谢屐”,是南北朝著名文人谢灵运发明的登山装备。其特点是屐底有两个齿屐可以自由装卸,上下山都很安全。它的出现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追捧,纷纷写诗吟颂。连“诗仙”李白也写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诗句,可见知名度之高。

  而萍乡的木屐却纯粹是雨天外出的雨具。木屐的制作并不复杂。屐底用1公分厚的樟木板裁成各种尺寸,在桐油中浸泡晒干,再用浸了桐油的水牛皮做成前半截鞋面,用钉子固定在两边的木板上,其宽度要比普遍的鞋子大得多,然后在屐底钉上“前一后二”的拇指大小的、长方形铸钉,便于平衡行走。

  木屐穿起来十分方便,双脚连袜往木屐里直接套上就可以了,是城里人雨天外出必备的雨具。一到雨天,穿木屐行走在石板街上,发出一阵阵“咯咯”的敲击声,不绝于耳。

  拖板鞋

  过去,萍乡的夏天酷热,走在石板街上十分烫脚,于是拖板鞋便应运而生。

  拖板鞋的制作很简单,用1公分厚浸了柚油的樟木板裁成各种型号做鞋底,再用柔软的黄牛皮裁成1寸宽的背带,钉在鞋前面两边便成了。它的价格便宜,人们外出穿着它在石板路上行走不再烫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但是,成年妇女、商人、读书人和有钱人除了在家里洗脚、洗澡穿外,很少在公共场合穿,其中的原因似乎与一句俗语有关。

  城里将那种生性懒、不务正业的人叫做“吃油炒饭的人”。他们吃饭时连菜也懒得炒,吃炒饭度日,穿布鞋时连鞋后跟也懒得拨,不久便成了没有后跟的拖鞋。他们在街上晃来晃去,成为大家嘲笑的对象。

  于是,有人认为穿拖板鞋在外面行走有失身份,也许这就是导致拖板鞋在公共场合难得一见的原因。

更多相关新闻及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江西网萍乡频道(djwpxpd)"和"江西新闻(jxrb_jxnews)。
相关新闻
网友留言

稿件请投:1642308157@qq.com

中国江西网萍乡分站新闻热线
座机:0799—6321110

热忱欢迎广大网友提供新闻线索!

中国江西网萍乡分站【萍乡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