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志文、吴佳)在楚山村,500亩扶贫蔬菜基地吸纳贫困户12户19人就业;在山口村,花炮退出企业创办臻利合作社,带动10余户贫困户养兔致富;在圳上村,羽全鸪兔合作社接收60余人就业……盛夏时节,上栗县产业扶贫捷报频传,让人倍感振奋。
近年来,上栗县牢固树立“以脱贫攻坚工作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理念,积极构建“主要领导亲自抓、所有常委参与抓,四套班子齐上阵”的责任体系。在选调17名干部充实到县扶贫办、选派155名“第一书记”驻村指导的基础上,创造性推出“包村长”“单位贴心帮扶行政村”等工作机制,安排156名科级以上干部下到村组担任“包村长”,并对全县249户深度贫困户进行叠加帮扶,确保所有行政村、贫困户、困难群众有人帮、有人扶。近两年来,156名“包村长”已累计帮助村级筹措资金1700余万元,为村级脱贫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增收的关键,投入2.8亿元集中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等突出问题,出台《上栗县产业扶贫三年计划》,邀请湖南省农科院专家进行产业规划,设立700万元/年的产业发展奖补资金,全力扶持黑山羊和现代油茶两大主导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在全县选定16个新兴农业经营主体,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方式,对231户674名深度贫困户进行政策叠加,采取纳入就业、资产性收益等方式,让深度贫困户年均增收800元以上。成立产业扶贫技术指导小组,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科技帮扶活动,结对帮扶19个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形成村干部或能人带头领办和党员主动参与、村民自愿参与、贫困户统筹参与的“一领三参与”模式。
坚持把扩大就业范围、提升就业质量作为脱贫增收的重中之重。依托32家扶贫车间,安排153名贫困劳动力就业。结合“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就业服务活动,举办技能培训班21期32班,培训人员910人,为其中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提供1至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通”,并投入300万元对发展种(养)业的贫困农户给予奖补,有效激发创业激情。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设立乡村道路维护员、保洁保绿员、农家书屋管理员、山林防护员等扶贫专岗,累计安排685名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全力拓展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便捷通道,鼓励“两代表一委员”利用各种经济实体吸纳贫困群众就业。
坚持把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核心。以“屋场贴心会”为载体,先后举办3000余场次的道德评议活动,对好吃懒做、不赡养老人、坐等政策帮扶等丑恶现象进行鞭策。把脱贫攻坚、移风易俗作为创建“红旗党支部”的必备条件,对首次扛旗的给予10万元奖励,对连续巩固荣誉的每年再给予3万元奖励,有效激发村级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建立乡镇每月、县级每季、年终表彰的“最美脱贫人”评选表彰机制,先后举办21场脱贫攻坚“感恩奋进”专场演出,公开表彰20名“最美脱贫人”,并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平台对自主脱贫事迹进行公开报道,有效转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增强脱贫信心,凝聚攻坚合力。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36120170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