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引领:美丽乡村入画来
前不久,上栗县鸡冠山乡石上村养猪户彭叶把自家养的250头生猪贱卖了。此前,他已将进价近5万元的良种母猪以2万元的价格贱卖。在接到乡里下发的《关于取缔、拆除生猪养殖场的通知》之后,彭叶没有一句怨言,无条件支持政府的决定。原来,鸡冠山乡全区域被划为禁养水源保护区,政策上不允许有生猪养殖场。“为改善环境作出一点牺牲算不了什么,保护水源是我们大家的责任。”彭叶大度地说。据市农业部门统计,全市禁养区内77家规模猪场,现已全部关停或搬迁。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领下,生态建设在我市全线推进。出台了《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等法规,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行动计划”,不折不扣抓好问题整改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市生态环境实现了“大变样”。
加大绿化力度,去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7.24%,居全省第三位。上栗县去年完成新造林7800亩,并涌现出上栗镇新坊绿色示范路、赤山幕冲村、长平山水美、桐木荆坪村等一批示范点。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安源5A景区等为契机,大力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投入治理资金2亿余元,生态修复废弃矿山65个,面积近1.2万亩。城郊略下的“阳光花海”、安源镇张家湾的老虎坡,以往尘土飞扬的煤矸石山经过生态修复后,花木扶疏,泉水淙淙。
加快城乡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加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坚决剿灭劣Ⅴ类水。2016年以来共投入管网建设资金约2.3亿元,全市共新建污水管网88公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27公里。全市建成5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6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部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厂。流经高坑矿区的新华河是赣江源头之一,去年采用格丰科技的生物分解治理方法后,短短数月水质从治理前的劣Ⅴ类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昔日的“龙须沟”如今小河淌水清悠悠。
环境变美了,生态变好了,一个个山清水秀的村庄,如一幅幅秀美的画卷,在全市各县区、各乡镇铺展开来。去年,安源区五陂镇红旗分场还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产业振兴:化作春泥更护花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近几年来,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市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物联网试点为契机,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农业标准化建设,建设了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了水稻免(少)耕直播、水稻抛秧、水稻集中育秧、油菜高密度免耕直播机收等简明易懂的轻简生产技术。绿色大米、蔬菜水果、有机茶叶、生猪养殖……各县区农业产业特色鲜明,尤其是休闲农业更是遍地开花,成为我市提升农业、美化乡村、富裕农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市现有湘东区绿色稻谷、绿色油菜,芦溪县绿色水稻、绿色榨菜,上栗县绿色油茶,莲花县绿色水稻等7个国家级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芦溪县芦溪镇官塘水产专业合作社、江西武功山水产开发有限公司、上栗县望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健康养殖基地14个;萍乡市新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标准化畜牧养殖示范场31家;安源区桃花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经济作物标准园建设点8个;建成了安源粮仓莲花县高洲乡有机稻等绿色水稻生产基地;芦溪金泽蔬菜基地、鑫强蔬菜无土栽培基地成功完成了物联网试点,提升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益。
芦溪县银河镇紫溪村原来是一个省级贫困村。通过加快实施脱贫产业项目,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种植产业,昔日贫穷的小乡村正一步步实现美丽蝶变,焕发出勃勃生机,摘除了省级贫困村“帽子”;安源区高坑镇鼓励各村利用丰富的光热资源、闲置空地,借光生金,助推传统产业向新能源光伏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并将此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莲花县持续推广油菜种植,春赏菜花,夏收菜籽,将赏花经济和种植业有机融合;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利用优良的生态资源,扶持发展高山绿茶、高山无公害蔬菜、猕猴桃、中华果、皇菊等特色产业,并依托景区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将餐饮住宿与采摘融合,新办各类农家乐,盘活了山下经济。
“全景萍乡、全域旅游”,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全市各县(区)因地制宜,凭借悠久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和生态文化,把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转化为生产力,着力打造集生态休闲、观光度假、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路线。湘东区锦旺农林生态园、双月湾湿地公园;芦溪县仙凤三宝农业观光园、绿行生态园;上栗县山水美主题公园、赤山镇幕冲村、豆田农博园;莲花县荷花博览园、沿背村红色教育基地……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休闲农业示范点成为市民周末和节假日出游的好去处。
截至目前,全市形成了以体验农家生活、品味农家酒菜、亲近田园风光等各种形式的农业休闲点607个,其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家、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11家、江西省3A级乡村旅游点6家;湘东区麻山镇麻山村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莲花县莲花人家休闲度假村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全市27家农家乐获评“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现在,在萍乡乡村听到最多的话题是“发展”,看到最多的是“实干”的场景。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相信不久的将来定会结出丰美的果实。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36120170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