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珊
初春时节,记者一行驱车沿外环路来到麻山生态新区。走下善洲新桥,伫立在善洲村陈家湾萍水河畔。“我们的脚下就是未来的陈家湾湿地公园‘萍水印象’景区,上游与‘田园花港’相邻,下游连接着‘桃园溪径’、‘善洲古桥’,都是‘萍水十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将组成一幅景观画卷,把麻山境内萍水河两岸的美景完美呈现出来。”麻山镇党委书记、麻山生态新区管委会主任邓明自豪地介绍。
全长80.1公里的萍水河,流经麻山新区河段长约7公里,两岸风景秀丽、山峦青翠,并不乏各种古迹、村落。如何把这种自然唯美的大地形态保留下来,在萍水河两岸再现属于麻山的山水风光?湘东区科学谋划麻山新区定位,珍视麻山原有的山水田园基底,沿萍水河挖掘独具麻山特色的风景片段,通过打造田园花港、白鹭栖洲、萍水印象、桃园溪径、善洲古桥、双岩塔影、湖光山色、桐田山居、渔舟唱晚、鸬鹚烟雨“萍水十景”,以生态的手法留住麻山的美。
“‘十景’以萍麻车行桥和桐田桥为分界线,将萍水河分为自然田园区、滨水商业区和城市景观区3大区域,届时可坐船观赏两岸景色,沿亲水河岸散步,新区将成为市民休闲又一好去处。”邓明介绍说,麻山生态新区主要区域包括麻山镇的麻山村、三山村、小桥村、善洲村、桐田村、新塘村,以及湘东镇黄塘村,规划面积约13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规划面积约3.82平方公里,投资约30亿元完成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将于2018年完工。
据了解,麻山生态新区是市委“一带三区多组团”中三区之一,是湘东区转型升级“三大工程”之一,也是湘东区文化旅游的龙头。新区紧紧围绕“水韵东方、田园东方、户外东方”3个主题,着力发展旅游度假、养生养老、商务会展、科研创意等产业,通过“萍水十景”及古道穿越带项目的不断推进,将其建成辐射长株潭以“水墨田园,旅游小镇”为特色的靓丽名片。
在麻山生态新区的建设中,湘东区创新合作模式,拓宽融资渠道。2015年,麻山生态新区成功引进东方园林生态股份有限公司,入驻新区开发建设基础设施项目,成为萍乡市首家PPP项目。该项目的引进从规划理念、生态保护、资本运营、项目建设、后期维护等方面打破了传统模式,创新了招商模式,整合优化了资源,为新区发展注入活力。
去年以来,湘东区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推广PPP项目的契机,根据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及省市关于PPP项目的有关精神,结合全区转型升级“三大工程”27个重点项目,精心选取价格调整机制相对灵活、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投资规模相对较大的典型项目,建立全区PPP项目库,作为向上申报和面向社会推介PPP项目的主体。该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PPP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机构,积极开展PPP项目的征集、汇总、筛选、组织策划、宣传培训等工作。
为广泛寻找社会资本合作方,湘东区从领导到部门主动出击,通过参加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全国工商联PPP项目推荐培训会等各级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会议,南下香港,北上北京,开展招商洽谈。同时,积极申报各类项目进入省、市PPP项目库,全年分两批次共申报PPP项目19个,撬动社会资本86.8亿元。
积极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发展新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化解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题,是湘东区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的又一成果。
2015年,湘东区围绕“奋力把经济搞上去”的总要求,以推进转型升级“三大工程”建设为主抓手,凝心聚力谋发展、鼓足干劲求突破,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出平稳积极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82.2亿元,增长8.5%;财政总收入完成18.12亿元,增长14.6%,增幅全市第一;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2.3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208亿元,增长14.2%,增幅全市第一。
抓新区建设,奋力把经济搞上去。围绕“切实把作风正过来”,湘东区也毫不放松。
2015年,湘东区加强作风纪律经常性教育,着力推进好作风养成,出台了《湘东区“三送三问”大走访活动问责暂行办法》等,对“三送三问”大走访活动开展了4轮集中督查问责。构建监督网络,以“三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平台,在每个网格中聘请1名党风政风社会监督员,全区共1146名。党风政风社会监督员重点对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和腐败问题进行监督,延伸农村基层监督的“眼线”、“耳线”,构建了立体式社会监督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