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建伟(中国特色乡镇发展中心专家顾问、国际金融资本运作策划专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在21世纪的倍增时代中,需求文化经济发展的人文素质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的中国梦,全民建设小康生活,实行的国家政策,是推行带动农村金融资本运营,并对特色乡镇文化旅游、居住养老、休闲玩乐的倍增经济产业持久发展,特制定的国家发展战略方针和政策导向,是推动乡镇资本的特色发展和运行与运营。
一、政策与落实
1、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落实《第十三·五年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发展特色小镇的要求”。国家住建部、发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出【建村﹝2016﹞147号】的文件,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国家住建部和农业发展银行联合发送【建村﹝2016﹞220号】的文件,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国家住建部【建村建函﹝2016﹞71号】的文件,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若工作”的通知;
2、在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速发展特色乡镇的经济建设和资本运行,充分发挥特色乡镇的特色资本,创新建设的理念,实施特色乡镇产业政策转变思南发展经济,促进乡镇经济特色资本转型升级,为推动新城镇化的经济建设和新农村经济发展持久,探索出特色乡镇经济健康发展。
二、区位、运营、操盘
1、区位的特色乡镇
特色乡镇区位经济优势是非常重要,通过大规划、小景观、文化典故来造访制作,形成IP景区级,可以将特色乡镇的特色优势资本整体打造和创新。
比如:江西的婺源,是从传统的乡土人情中当作乡村旅游景区来打造,从本质上说,婺源县单独以乡村文化打造出特色小镇集群,通过集体资本的优势,形成一个超级强悍的抱团经济实体,使婺源整个IP区位经济发展起来,打造5A级景区一家、4A级景区12家的集体资本,是全国唯一个以整个县命名的3A级景区。这种抱团倍增经济发展,可以形成景观带、产业带,从而打造更新的文化素质的影响力,广视野、降门槛、借景区、搞规模,利用可利用资源创新发展,特别是对不发达的特色乡镇借鉴打造,具有非常重要的发展意义和价值。
2、运营模式的特色乡镇
特色乡镇运营模式,是特色乡镇文化资本的合理运行,当地政府的主导思想与高度认识,乡镇民众的文明素质和理解及合作支持,运营商的善德行事和健康发展,对开发建设运营特色乡镇,是政府决定下和成功的因素。
比如浙江省乌镇的模式,是从政府主导开始,乌镇大众理解和支持,形成乌镇资本整体合作打造,后引入上市公司“中青旅”开发建设运营。这就是特色乌镇的资本运作模式。一是信用约束了住民,高层社区化的自治管理。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既看到了传统江南水乡的元素,还能享受都市人的现代化生活。三是充分发挥了资本运作,按照纯商业的逻辑包装、运营和推广,更重要的是依托了自身资源和借助外力资本,互通合作的利益共享原则,打造乌镇模式。可以说,乌镇即是文化运作的模式,又是资本运作成功的案例。
3、特色乡镇资本操盘
相比区位、运营模式这些因素,强有力的操盘非常关键,特色乡镇经济发展需要它的特殊性,更需要一个成功的操盘手,来决定特色乡镇的创新经济建设发展。成功的操盘手,既要对文化有着充分的了解、对资本运作轻驾路熟、对运营推广得心应手,还要能够接地气,既能够尊重乡村的规则,又有足够的手段和魄力去打破旧有的规则,同时,具有特色乡镇发展的组织者,又是开发者,并且是建设规划指导者,还是专家与学者的领先锋,更是资本运作定位人,为此,建设中国特色乡镇,是资本的特色倍增和资本建设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就是资本策划与资本运作,从整体项目的特色与项目资本并联,形成项目资本的政策发展与一体化工程资本建设和倍增,就完善了项目资本的市场经济运营发展,对特色乡镇的经济效益和资本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新出网证(赣)字05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国新网3612006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